http://m.njwlhjs.com/xiehui/3456_fjncpxh 2020/9/2 9:54:12 瀏覽次數:3255
近年來,浦東新區航頭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建設“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工作主線,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著力點,因地制宜,構建起紅色農業聯盟和高效的現代農業體系,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
近年來,浦東新區航頭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建設“美麗家園、綠色田園、幸福樂園”工作主線,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著力點,因地制宜,構建起紅色農業聯盟和高效的現代農業體系,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
長達村黨總支在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工作中始終堅持黨建,充分發揮共建單位資源優勢,積極搭建產業聯合體,為農民分憂解難。同時,注重發揮黨組織黨員在推動鄉村發展、凝聚民心、促進和諧等方面的作用,有效構筑起“村級黨組織--黨員--村民”三方“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讓黨員和群眾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積極投身美麗新農村建設,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產業聯合體讓農戶銷路不再愁
烈日當空,長達村的稻田已經郁郁蔥蔥,成了一片“綠海”。品杰家庭農場的錢品杰剛參加完“新農人”培訓。“現在可是農業的好時代。”錢品杰感慨,如今的他只管種出優質綠色水稻,不愁產品的銷路。為什么?因為他加入了紅色農業聯盟成員單位良元稻米產業聯合體。“以前沒有渠道,稻谷只能賣1.5元一斤,現在加工好的大米直接賣給良元,可以賣到3.8元一斤。干勁更足了!”
農民不怕種田,怕的是沒有銷售渠道。良元稻米產業聯合體與農場、農戶等簽訂協議,制定生產計劃、明確生產標準,承包農產品的銷售,首創了“定制+分紅+保障”的農戶增收模式,攜手良橙果蔬產業聯合體共同帶動12家合作社、27家家庭農場、327戶農戶,共7500畝土地,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首先,訂單農業是‘定制收益’,消除農戶后顧之憂。以糧食聯合分社為例,聯合體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市場需求分析,年初就為糧食聯合社成員確定糧食種植品種,以合同形式固定收購價,消除家庭農場后顧之憂,既確保賣得掉,又確保賣得好。”良元農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
農業的根本出路就在產業,航頭鎮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經過幾年的努力,長達村緊緊圍繞“城市所需、農村所能、區域特色”的定位,相繼組建良元稻米、“紅美人”良橙、金花灣果蔬、范順食用菌、大地花卉五大農業產業聯合體,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帶動全鎮20家專業合作社、44個家庭農場跨越式發展,進一步提升航頭鎮農業產業的整體實力。
借勢盒馬探索農業更多可能性
疫情并未阻擋浦東的產業發展。4月17日,盒馬產業基地在航頭鎮正式動工。這個產業基地,將是盒馬在上海的“新基石”——集全自動立庫、自動存儲輸送、分揀加工為一體的加工配送中心,預計兩年之后投產使用,年營收超100億元,服務于上海各大盒馬門店。
盒馬入駐,對長達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何把握好這樣的機會?長達村梳理前期農業項目,構建了“1+3+5+x”產業發展格局:“1”是盒馬基地,“3”是即將建設的296畝高標準蔬菜生產基地、1229畝設施菜田及愛麓海民宿,“5”是五大農業聯合體,以及“x”個農業項目。
航頭“土生土長”的上海金花灣果蔬專業合作社成為首先“發力”的“選手”。作為浦東盒馬村(數字)訂單農業的載體,金花灣今年計劃簽約3000畝,現在已簽約1200畝。“我們引入了數字農業的概念,云計算、大數據,用科技賦農。”金花灣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金花灣在全國擁有2400畝種植基地,7個分揀、倉儲、配送為一體的加工中心,是盒馬、大潤發、歐尚、天貓超市等供應商,有良好的銷售渠道。“我們正在打造高標準蔬菜基地,首批立體種植的草莓,畝產值能翻三倍。兩年內力爭打造高標準加工、分揀基地,讓長達的農業更加標準化、科技化,讓農民真正享受到科技農業帶來的福利。”對金花灣來說,盒馬產業基地落戶航頭給了合作社更大的發展舞臺。前不久,金花灣農聯體產銷對接會議召開,航頭鎮紅色農業聯盟近60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與金花灣果蔬專業合作社進行采購意向對接。航頭鎮的大小農戶從此有了新的供銷渠道。
航頭是新區重要的糧食、果蔬等農產品產區和生產基地,以前各個經營戶都是自產自銷,不成規模和體系,搭建產銷對接平臺的優勢就是強化農業產業規劃布局,讓農戶根據市場動態需求,有規劃、有計劃、成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優價。長達的未來,將因為產業的興旺而更加美好。
村民自治共建美麗鄉村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長達村宛如都市的“世外桃源”。產業興旺固然重要,村民自治意識的提升也不能少。為此,長達村黨總支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構建“一委三會六平臺”自治議事體系,持續推動村民自治共治。堅持把村委想干的事變成村民要干的事,把村委在干的事變成村民參與的事,把村委干成的事變成惠及村民的事。百姓的事自己想、自己干、自己管,一人帶一宅,一宅帶一組,一組帶一村,充分發揮村民在鄉村振興建設和治理中的主體作用。
漫步長達村鄉間,每家每戶的庭院都整理得干干凈凈。在多年來養成的鄉風文明意識之外,長達村開創性地運用“六長制”,推動農村綜合環境的提升。“六長制”包含河長、路長、站長、庭長、園長、桶長,這些村民擔任的“六長”對組域內的河道、道路及道路的綠化美化、垃圾站、三園(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及健身點、垃圾分類工作等做好日常巡查、監管、維護和指導,形成“村民巡查、村民上報、村民治理”的管理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