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玉米單產的關鍵,還是要不斷挖掘智能化機具和農技。”看著同場競技的農機手的玉米播種深度和漏播率數據,來自天津市西青區的24號參賽機手李文斌不禁感嘆。
另一邊,“90后”女農機手孟一丹瀟灑爬上播種機,利落完成播種作業項目。作為靜海區良王莊鄉邢莊子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孟一丹不僅為了在賽場大顯身手,更要在全市大賽中向“對手”身上“偷師”核心農機操作技能。作為女機手她獲得“特別獎”更交到來自濱海新區、西青區、薊州區等地農機合作社理事長朋友。
這場由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舉辦的京津冀地區玉米播種作業技能競賽與技能培訓活動,拉開了天津“三夏”工作的序幕。
預演預練賽事增長護糧技能
這是一場對“三夏”的預習考試。“玉米精量播種機械化技術是精準農業技術的關鍵內容之一,比賽中使用的玉米精量播種機可一次完成開溝、施肥、精量播種、覆土、鎮壓等多項作業,可有效降低農機作業成本,大幅提高作業效率,同時節種、節肥效果顯著,是天津市重點推廣的新型機具。”天津農機化技術試驗服務中心薄克明研究員表示,天津通過示范農機農藝技術融合發展模式,大力推動此項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大面積應用,對提高玉米等夏播作物生產精準化、智能化水平發揮積極作用,對挖掘增強單產潛力、確保糧食持續增產具有重要意義。
早在6月初,天津農機化技術試驗服務中心就已舉辦以推廣小麥機收減損和智能機械化技術為主題的“天津市小麥機收減損技術培訓會”。來自天津涉農區的農機技術推廣人員、種植大戶、農機合作社以及農機生產經銷企業技術人員等約100人參加了會議。薄克明研究員圍繞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機械化技術開展了技術培訓,針對大豆玉米生產形勢、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要求、品種選擇、播種密度和除草田管以及如何做好試驗示范推廣等問題進行了闡述講解。
面對人力緊缺、天氣變化、農機跨區等要素變化,天津為“三夏”會戰做足準備。預計“三夏”期間將有4500余臺聯合收割機、8000余臺拖拉機、5200余臺播種機等各類農業機械,投入到夏收、夏播作業中。目前,天津相關部門已累計檢修機具2.1萬余臺,培訓機手、修理工2000余人。
從參賽玉米播種的幾十位理事長,到參與小麥收割培訓的百名農業從業者,他們在區域農機化作業中,既有話語權又有執行力。天津在高質量完成“三夏”工作中,抓住了這些農機農藝領域基層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豐收在即“用好機”確保顆粒歸倉
今年,天津地區小麥機收預計6月11日從濱海新區、靜海區開啟,由南至北梯次展開,并于6月28日左右大面積收獲基本結束。機收同時進行玉米機播,6月30日左右,天津夏玉米大面積播種基本結束。
新型農機的購買和使用讓不少農機合作社對“三夏”充滿信心。“區內多家合作社都在逐漸豐富社內農機具種類、套數后,合作社管理面積也實現了飛躍。例如,西青區金色麥浪合作社服務面積近幾年增長了5倍。”西青區農委農機科科長李治峰介紹,合作社在智能導航駕駛、精準播種等功能輔助下,使得玉米播種更為高質高效,連年增產增成。
在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區里,一家專業農機制造企業正在加緊生產。“我們這款打捆機,在細部創新后,實現打捆壓力提升,在速度不降情況下,降低帶土率、實現秸稈的高效高質打捆。”陳亞軍是天津軒禾農業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打捆機具制造負責人。企業生產的派爾牌打捆機不斷追趕國際化作業質量,使得打捆產品適合飼草加工,實現了“秸稈也要莖葉歸倉”。“小麥秸稈的高質量處理,也是近年來夏管的重要一環。”中國農業機械流通協會苑同寶介紹,目前像天津這樣的農機生產企業能夠從技術、工藝上進行有效創新,針對不同市場需求合理設計產品,生產出適應我國本土化作業的農機具,很有看點。現在耕、種、管、收各環節都有高效、充分的農機裝備,從機械化環節上進一步確保了夏糧豐收。
確保夏糧顆粒歸倉,夏種穩步推進,夯實全年糧食基礎,天津市農業農村委也組織召開了由市交通運輸、衛生健康、公安交管、氣象、石油、石化等部門參加的工作會議,對小麥機收和“三夏”機械化生產工作進行全面動員部署。天津印發《關于切實做好2023年“三夏”農機化生產工作的通知》,制定《2023年天津市“三夏”農機化生產工作預案》,對各涉農區“三夏”生產準備情況進行調研督導,加強各涉農區之間機具的統籌調度,充分發揮好全市40支常態化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作用,及時幫助困難農戶和農民群眾落實作業機具,確保不丟一塊、不漏一戶、應收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