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期各地普查和組織專家實地調查,2020年小麥條銹病在甘肅等西北秋苗主發區呈見病早、面積大、病情重的特點,總體病情重于2019年,且大部地區病情仍在持續擴展,可為湖北和河南等主要冬繁區提供充足菌源。
見病早。由于2020年西北東部秋季降水較多,農民搶墑播種,播期普遍早于常年,導致小麥條銹病顯癥時間提早。如甘肅省各地病害始見期出現在10月15日左右,較正常年份提前7~12天,較上年提早5天。
面積大。初步統計,截至2020年11月24日,甘肅、陜西、寧夏3省(區)秋苗發病面積為338.6萬畝,比2019年、前5年和前10年同期均值分別增加23.5%、48.0%和17.1%,為2014年以來第2高的年份(低于2017年的389.7萬畝)。陜西寶雞、咸陽2市16個縣見病,發生面積37.8萬畝,比上年同期增加35萬畝。
病情重。發病區病田率、病點率、病葉率偏高,嚴重區域出現發病中心和發病帶,部分田塊全田普發,發生程度明顯重于前兩年同期。陜西寶雞市10個縣(區)發生,全市平均病田率16.5%,高于上年同期的4.3%;查到發病中心54個,較上年同期多40個。
病情呈持續擴展趨勢。去年10月下旬以來,西北東部氣溫偏高、降水偏多,對病菌侵染和病害擴展極為有利,秋苗主發區仍具備病菌繼續繁殖、再次侵染的條件,可能加重病情。
冬繁區植保機構要加強監測,全面掌握發生動態,及時發布中短期預報,科學指導防控,壓低菌源基數,減輕早春向東部和北部主產麥區擴展的壓力,保障小麥生產。
(全國農技中心病蟲害測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