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朋友都在馬鈴薯得了粉痂病怎么辦,馬鈴薯為什么會得粉痂病,馬鈴薯粉痂病的病原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問題,今天農資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下馬鈴薯粉痂病怎么治,馬鈴薯粉痂病防治方法。
馬鈴薯粉痂病發病癥狀
馬鈴薯粉痂病主要為害塊莖及根部,有時莖也可染病。塊莖染病,初在表皮上現針頭大的褐色小斑,外圍有半透明的暈環,后小斑逐漸隆起、膨大,成為直徑3-5毫米不等的"皰斑",其表皮尚未破裂,為粉痂的"封閉皰"階段。后隨病情的發展,"皰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組織現桔紅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狀物(孢子囊球),"皰斑"下陷呈火山口狀,外圍有木栓質暈環,為粉痂的"開放皰"階段。根部染病,于根的一側長出豆粒大小單生或聚生的瘤狀物。
馬鈴薯粉痂病發病規律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團在種薯內或隨病殘體遺落于土壤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來源。病害的遠距離傳播靠種薯調運,田間則靠病土、病肥、灌溉水等近距離傳播。病菌由根毛、皮孔和傷口侵入寄主。受病組織易于解體,使病菌落入土壤中越冬傳播。土壤濕度90%左右,溫度18~20℃、pH4.7~5.4偏酸情況下,適于病菌發育,利于發病。雨量較多、夏季涼爽的年份和地區,病害發生嚴重。本病發生的輕重主要取決于初侵染數量,田間再侵染的影響不太重要。
馬鈴薯粉痂病怎么治,馬鈴薯粉痂病防治方法
首先是馬鈴薯品種間抗病性差異較大,播種時選用抗病品種,如抗馬鈴薯瘡痂病,選褐色、厚皮品種。
其次是馬鈴薯粉痂病在中性或微堿性土壤中易發病,為防該病,在土質偏酸的土中種植;而對于易在偏酸性土壤中發生的馬鈴薯粉痂病,可用2%鹽酸溶液浸種,淘汰病薯后晾干播種。
第三是多施腐熟后的有機肥,可抑制發病。
第五是,馬鈴薯屬于茄科作物,病區實行5年以上輪作,輪作時避開茄科作物,與豆科、百合科、葫蘆科輪作較好。
第六是加強田間管理,提倡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菌傳播蔓延。
另外也可在馬鈴薯栽種之前進行消毒工作,用2%鹽酸溶液浸種5分鐘,也可用40%福爾馬林200倍液浸種5分鐘或浸濕悶種2小時,晾干播種。
馬鈴薯粉痂病怎么治,馬鈴薯粉痂病防治方法大家了解了嗎,想要了解更多農業生產信息,請及時關注火爆農資新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