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福豐優11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36天左右。株高118厘米,株型緊湊,莖稈粗壯,長勢強健,葉片挺直。分蘗力較強,成穗率較高,穗大粒多,后期落色好。耐肥,抗倒性強,適合機械化收割。畝有效穗17-20萬,每穗總粒數180粒左右,達200粒,結實率85左右,千粒重28克左右。產量表現近幾年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大面積推廣種植,平均畝產達650公斤以上,高產可達800公斤以上。栽培要點1、適時播種:作一季中稻栽培,長江以北4月中下旬播種,長江以南5月上中旬播種,秧齡30-35天。2、合理密植:每畝用種量1-1.5公斤,確保基本苗8-10萬,一般田塊株行距4x9寸為宜。3、肥水管理:需肥量大,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提早施分蘗肥。前期夠苗輕烤田,中后期以濕為主,干濕交替,切忌后期斷水過早。4、注意螟蟲、稻曲病、紋枯病的防治。適宜種植區域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及河南南部作一季中稻種植。新優752品種審定編號:國審稻990024選育單位:江西省雜交水稻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萍鄉市農科所。品種來源:新a/752。省級審定情況:1997年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特征特性:該品種全生育期124.5天,株高95?00厘米,分蘗力中等,株型緊湊,莖稈粗壯,莖部2個伸長節間粗短,耐肥抗倒,后期落色好。葉片前披后挺,受光姿態好,穗長23?6厘米,每穗總粒數127.7粒,稃尖無色,結實率80,千粒重31.5克。糙米率80.34,精米率73.66,整精米率53.09,粒長6.9毫米,長/寬2.7,堊白率73,堊白度7.7,透明度3級,直鏈淀粉含量17.4,膠稠度68毫米,蛋白質含量7.9。米質較好。中感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產量表現:1996?997年參加秈型雜交晚稻三系早中熟組區試,1996年平均畝產463.33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8.77,1997年續試平均畝產449.82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6.81,1998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1.53公斤,比對照汕優46增產0.6。豐產穩產性較好,適應性較廣。栽培技術要點:適時播種,培育壯秧,播種期以6月15?7日為宜,大田畝用種量1.5公斤,秧齡控制在35天以內,合理密植,攻足有效穗,施足基肥,及早追肥,重施壯籽肥,合理灌溉,注意不能斷水過早,以收割前7天斷水為宜。注意病蟲害防治。品審會審定意見:該品種屬中遲熟三系雜交晚稻。高產穩產,耐肥抗倒,中感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米質較好。適宜在長江流域南部雙季稻區作晚秈種植。經審核,符合國家品種審定標準,審定通過豐優559審定編號:國審稻2004022 品種名稱:豐優559 選育單位:江蘇省沿海地區農科所,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 品種來源:粵豐a×鹽恢559 省級審定情況:2003年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輯本段特征特性該品種屬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在長江中下游稻區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37.1天,比對照汕優63遲熟1.7天。株高120.2厘米,株型適中,分蘗力強,穗粒協調,熟期轉色好。每畝有效穗數18.3萬,穗長24厘米,每穗總粒數158.1粒,結實率83.4,千粒重25.1克。抗性:稻瘟病7級,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4.2,長寬比2.8,堊白米率27,堊白度3.5,膠稠度86毫米,直鏈淀粉含量15.2。編輯本段產量表現2001年參加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優質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606.33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0.05(不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543.94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1.1(不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73.89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0.6。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37.4公斤,比對照汕優63減產3.25。編輯本段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4月中旬至5月初播種,每畝播種量15公斤,秧齡35天左右;2、合理密植:一般肥力田塊每畝栽插1.8-2.0萬穴,每穴1-2粒谷苗,畝基本苗7-8萬;3、科學管水:栽后20天左右及時排水曬田,控制高峰苗不超過25萬,成穗16-18萬,后期濕潤養土,收獲前5天斷水,確保桿青籽黃;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的危害。編輯本段審定意見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熟期適中,產量中等,感稻瘟病,中感白葉枯病,米質優。適宜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的長江流域(武陵山區除外)以及河南南部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