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覆膜栽培的技術要點
1.選地:林地、農用耕地均可,要求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無積水,近水源。
2.整地:整理成高畦狀,寬1.0~1.2米,溝寬0.2~0.3米,深15~30厘米。
3.播種:環境溫度低于20℃為適宜播種時節,土壤含水率宜保持在20%~28%。由于不同土壤保水性不同,可用手感覺含水量,即手放在土壤上有涼爽感,用力捏可成團無水滲出,松手后手上有輕微水印,丟在地上可散開。每畝撒播或穴播菌種150~250千克(濕重),采用機械覆土或用釘耙翻耕平整菌種和畦面土層,確保有70%以上的菌種被翻入土,覆土厚度為3~5厘米。
4.覆膜:在畦面覆蓋黑色、白色或半透性農用地膜,以黑色地膜為好;寬度與畦面一致,覆膜后在地膜兩邊每隔50厘米壓一土塊,既避免大風吹走地膜,又可保持菌床一定的通氣效果。
5.搭建遮陽棚:遮陽棚可在播種之前,也可在播種之后進行搭建,選擇4~6針、透光率為10%~15%的黑色遮陽網。長江以南地區以平棚為宜,平棚高度不低于2米;長江以北地區以拱棚為宜,避免大風大雪對棚的損害。
6.養菌:整個養菌環節土壤含水量控制在15%~28%,土壤溫度不高于25℃,以免滋生雜菌,空氣濕度自然。
7.補料:在環境溫度20℃條件下,播種3~4天后,土層內及土層表面將萌發大量潔白纖細的營養菌絲;培養1周左右,菌絲量增大變濃密,可進行“外源營養袋”的補料,掀開地膜,將外源營養袋側面劃口或打孔面朝下扣在長有營養菌絲的菌床上,再覆蓋地膜。營養料可以用益富源菌菇生態寶拌料發酵,營養轉化吸收率。
8.撤袋:羊肚菌的菌絲將沿著劃口處長入外源營養袋內吸收營養,補料操作后約一個月,菌絲可長滿營養袋。此時環境溫度也逐漸降至,待第二年春季溫度回升時撤膜、撤袋。
9.催菇:確保土壤溫度達到8~10℃,采用微噴管澆水,水中加入益富源菌菇生態寶,促進出菇,每天澆水1~2次,保持土壤水分在28%~35%。增加棚內空氣濕度至85%~95%,1~3天后便可出現針尖狀的菌絲扭結的原基,3~5天后即能發育成球形原基。原基的發育速度受環境條件特別是溫度影響很大。
10.出菇管理:原基生長至3厘米左右的幼菇時為關鍵階段,此時條件不適,極易造成原基或幼菇夭折。此時控制土壤水分在25%~32%,保持空氣濕度在85%~95%;適度通風,菌床表面風速控制在每分鐘20~40厘米為宜。
11.采收:成熟的羊肚菌子囊果體積不再增大,菌蓋表面的凹坑明顯,棱廓分明,菌肉厚實,手感較沉。采摘前不可噴水,以免影響品質。
覆膜栽培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在保溫、保濕和降低生產成本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生產者可根據當地的具體環境條件,采用覆膜技術,輔助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