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發生根腐病之后會因為地下根系顏色變黑、不定根大量死亡、吸收能力下降等因素,造成植株營養向上運輸能力大幅降低,進而引起地上部植株矮小、長勢弱,植株葉片也會因為得不到足夠的養分供給,出現葉緣發黃變褐、壞死、甚至卷縮,嚴重的時候植株的花蕾數量大幅縮減,整個植株出現青枯死亡現象。
草莓根腐病的發生與土壤環境有著密切關聯。與重茬草莓園區相比,正常茬的草莓園區發病較輕,重茬區發病較重,并且隨著重茬次數的增加,發病率也隨之增加,果實產量也表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草莓根腐病的發生還與氣候環境條件以及田間管理因素密切相關,比如春季多雨區域容易發生、土壤貧瘠偏施氮肥的地塊容易發生、栽植密度過大的園區容易發生等。
發病的兩個因素
一是生產上我們發現,發病嚴重的大棚,很多時候是苗期就染了病,后期9-10月定植栽到棚里,加上苗期管理不好,又有了適宜的發病條,就會發病出現連片死亡,這個病傳染性也是相當的強,有些時候是全棚死苗。因此在苗期就要認真的加以預防,不讓苗子帶病,苗好才能有好的產量。
二是還有部分是因為大棚內土壤濕度大,透氣性差的黏土,造成草莓植株長勢差,抗性弱,如果是重茬地,再加上夏季棚內土壤沒做好。土壤帶菌,很容易就會染上根腐病。
草莓生長的適宜條件
溫度:草莓生長的適溫度20℃左右,不要低于2℃,不要超過36℃,若低于10℃時,根系生長不好,甚至會出現缺磷的癥狀。可通過覆蓋地膜、高壟栽植的措施,提高地溫。
水分:保持土壤的透氣性,才能利于根部的呼吸,積水地塊要及時排水,做到充足的水分和良好的通氣狀態。可通過高壟栽植的措施,保持土壤疏松,避免積水。
土壤質地:避免土壤板結、土壤酸化、鹽堿化,可通過添加地力旺微生物菌劑來調節土壤團粒結構,增加土壤透氣性,改善根系環境,使有益菌成功占位,減少病害的發生,尤其是根腐病病菌的侵染。
酸堿度:調節土壤的ph值為5.6-6.5左右,達到根系適宜草莓根系生長的中性微酸的土壤環境,有利于有機物的分解和轉化。
防治方案:
根腐病發病初期,使用青枯立克150倍+大蒜油1000倍+沃豐素600倍+有機硅同時進行灌根(1遍)和噴霧(2-3遍)。病情嚴重時可同時復配其它化學藥劑;重點噴一下莖基部位,能夠有效控制草莓根腐病,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