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全國農技中心預測,2025年大豆疫霉病總體為中等偏輕發生,東北地區局部有重發風險,發生面積20萬畝左右。為做好2025年大豆疫霉病監測與防控工作,保障大豆生產,全國農技中心特制定本方案。
監測防控策略
實行“政府主導、屬地責任、聯防聯控”,發生區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聯防聯控結合,做好疫情綜合防治。首次發生區和零星發生區域強化封鎖控制和鏟除撲滅。未發生區加強宣傳培訓,強化疫情監測和預警,做到早發現、早處置。
監測防控重點
以黑龍江、內蒙古、山東等省(區)大豆制繁種基地,以及東北、黃淮海等大豆主產區為重點,強化大豆種子調入區和擴種區域監測預警。
監測防控措施
(一)檢疫監管。產地檢疫監管。加強對大豆繁制種田、種子試驗田檢疫監管,嚴格按照《大豆種子產地檢疫規程(GB12743—2003)》規定的時間、頻次和覆蓋面開展田間監測調查。調運檢疫監管。疫情發生區的大豆種子及商品需經嚴格檢疫后,方可運出。外調種子若有再次染疫的可能性,應抽樣復檢。國外引種檢疫監管。嚴格實施從國外引進大豆種子檢疫審批,做好后續疫情監測,加強田間調查力度。
(二)田間監測。大豆的苗期、成株期和結莢期各調查1次,一般在雨后或灌溉后進行調查。發生區選擇有代表性的發生田塊,重點監測發生與危害動態。未發生區域監測點重點設在疫情發生區的周邊,關注低洼、排水不良、過水地、重粘土地和連作地等大豆疫病易發區域,加強運輸沿線、加工場所及其周邊農田的調查與監測。具體操作可參照《大豆疫霉病監測技術規范(NY/T2115—2012)》。
(三)化學防控。種子處理。可選用含有精甲霜靈或精甲·咯菌腈等成分的種子處理劑進行拌種或包衣。拌種時,嚴格按照藥劑使用劑量和操作方法,確保種子均勻著藥。土壤處理。對于曾經發病較嚴重的地塊,可在整地前選用精甲·噁霉靈等進行土壤處理。噴霧防治。噴霧時,確保藥劑均勻覆蓋植株各個部位,尤其是莖基部和葉片。注意藥劑的交替、輪換使用,避免連續、單一用藥,延緩抗藥性發展,提高防控效果。
(四)農業防控。科學栽培。與非豆科作物(如玉米、小麥、水稻等)合理輪作,避免連作。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下,合理安排種植布局。因地制宜選擇抗(耐)病品種。機具消毒。發病的地區,農業機械不宜開展跨區作業,確需開展跨區作業的農業機械,在跨區作業前必須進行嚴格清洗消毒。加強排水。在大豆種植田塊提前挖好排水溝,降水后及時排漬降墑。對于地勢低洼的地塊,可采用高畦栽培方式,減少農田中的積水,提高排水能力。合理密植。根據不同品種特性和土壤肥力狀況,適期播種,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一般北方春大豆區畝種植1.6萬—2.2萬株,黃淮夏大豆區畝種植1.2萬—1.8萬株,南方多作大豆區畝種植1.5萬—2.5萬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