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堅持穩面積、提單產,突出“五良”協同,深入實施主糧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集中連片、系統推廣大壟密植、水肥一體化、側深施肥等綠色高產高效模式,夯實糧食穩產增產基礎。
2024年,我省糧食總產量再上新臺階,突破1600億斤大關,連續15年居全國首位,“中國飯碗”裝上更多優質“龍江糧”。在全省兩會上,心系“三農”的代表委員們就我省如何加力實施千萬噸糧食產能提升計劃,盡早實現1800億斤產能目標,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建議。
提升種質資源創新利用與育種創新水平
“我省是我國大豆的主產區,也是我國重要的食用大豆生產基地,國家啟動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以來,在挖潛力擴面積的基礎上,大面積提單產尤為重要。現在看我省大豆單產水平與大豆主產國相比還有很大挖掘空間。”鹿文成代表建議,從品種選育、技術集成推廣等方面入手助力我省大豆單產提升。
鹿文成代表建議,育種單位加強大豆種質資源精準鑒定與創新利用,收集整理并精準鑒定適合東北北部早熟大豆種質資源,定位發掘、創新利用寒地大豆優異基因,優選與創新優異種質資源,加速新材料創制。
鹿文成代表還建議,加強大豆育種創新水平提升,培育高產優質特用專用大豆新品種,組裝配套高產高效栽培技術,開展大豆育種聯合攻關,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利用分子育種等先進技術,提升育種水平,為大豆單產提升提供品種支撐。
“加快推進大豆高產高效示范區建設,集中開展大豆大面積高產攻關,結合大豆單產提升行動,重點抓好大豆單產提升示范區建設,通過示范挖掘帶動大豆單產潛力。”鹿文成代表建議,加強技術專家科技培訓服務,積極推廣墾地合作、科企合作、科技增糧等創新模式,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大豆單產提升技術培訓,助力我省大豆單產大面積提升。
加速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轉化落地應用
馮延江代表說,我省作為農業大省,在穩定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必須以提高單產為著力點,協同推動現代種業振興,把種業“芯片”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目前“龍粳”系列水稻品種推廣面積占我省適宜區水稻面積的60%以上,為保障國家糧食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仍需持續挖掘水稻品種高產潛力。
對此,他建議集中力量研發和培育廣適性好、產量高、品質優的水稻品種,為穩定水稻產能提供科技保障。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扶持,加大基礎研究研發力度,加快完善南繁基地建設,為我省創制更優良的種質資源保駕護航。
“科技是生產力,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是促進龍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核心。”馮延江代表還建議,通過建立“種子+種業+種植戶”三個主體的模式,加速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轉化落地應用。通過技術集成創新,探索構建適宜不同地區農機農藝深度融合的配套栽培模式,進一步提升我省至第四積溫區的水稻單產水平。
此外,馮延江代表建議打造高產樣板帶動單產提升,助力龍江農業全面振興。持續推進我省各農作物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在配套技術研發和示范推廣過程中進一步加大經費支持力度。
加快推進老舊農機更新換代,提高農技推廣服務效能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大型大馬力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先導區,推進優機優補,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9%以上。
對此,劉月輝委員建議促進農機更新換代,鼓勵農民購買先進的農業機械,以高端智能農機的推廣應用,提高農藝措施到位率,實現農機農藝的高度融合,提高農機作業質量和效率,從而提升糧食產能。
“同時,我們還要抓好典型示范。著力打造一批‘百畝攻關田、千畝示范方、萬畝創建片’,建設一批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主力機型融合集成示范展示田,通過典型示范廣大農戶積極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農機,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單產提升。”劉月輝委員說。
劉月輝委員還建議,提高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效能。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配全、配優專業的農技推廣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提供面對面的技術指導與服務。加強對農戶的培訓,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將農業技術快速傳播給廣大農民,提高他們的種田水平。
增強耕地綜合生產能力與防災減災能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嚴守耕地紅線,擴大黑土保護范圍,建成高標準農田1169萬畝,加大侵蝕溝治理、農田防護林更新修復力度。推廣保護性耕作2670萬畝,實施有機肥還田1000萬畝以上。
對此,楊春梅代表表示,必須嚴守耕地紅線,落實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有效防止“非糧化”。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力度,積極進行中低產田改造和土壤改良,完備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提升耕地質量,讓“望天田”轉變為“高產田”。通過提升耕地質量,增強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為糧食高產穩收筑牢基礎。
防災減災能力的高低關系到糧食產能的穩定性。楊春梅代表建議加強氣象、水文、病蟲等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提升災害監測的精準度和及時性。完善農田水利設施,增強農田的抗旱排澇能力。推廣應用農業防災減災技術,降低自然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楊春梅代表還建議,增強對糧食生產的補貼力度,完善種糧補貼、農資補貼等政策,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確保農民種糧收益的穩定性。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信貸支持,解決生產過程中的資金難題。
(來源: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