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農技中心在山西省壽陽縣舉辦了旱區雨水高效利用技術交流會。參會人員觀摩了玉米超深松蓄水保墑示范區、滴灌水肥一體化節水增糧示范田、壽陽有機旱作農業科研創新基地和旱作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研討了旱區雨水高效利用技術模式及成效,交流了節水增糧推進縣項目進展。
我國旱地面積約10億畝,占總耕地面積的一半左右,干旱缺水是制約該區域糧食增產的關鍵限制因素。突破雨水高效利用支撐作物高產的堵點難點,集成推廣旱地節水增糧技術模式,提高雨水利用效率,是破解旱地糧食大面積增產和水資源短缺瓶頸的重要技術路徑。
各地要充分認識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的重要性,立足節水增糧推進縣項目實施,因地制宜強化技術集成創新,協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作物產量。一是細化技術方案。聚焦主要糧油作物單產提升,立足提高水分生產力,強化節水增糧技術模式向高密度種植、高質量播種、高效率水肥、低損耗減災“三高一低”拓展,盡快報送項目技術方案。二是打造示范樣板。按照試驗—示范—推廣技術集成熟化路徑,項目縣打造好千畝方和萬畝片,樹立標識標牌,明確主要技術要點,宣傳展示節水增糧技術模式。三是強化指導培訓。依托農業農村部節水農業專家指導組、科研院所、肥水技術推廣隊伍等技術力量,在關鍵農時,開展現場觀摩、集中培訓、巡回指導等,促進技術到位。四是搞好宣傳引導。嚴格測產驗收,科學總結成效,遴選節水增糧增效先進典型,加強宣傳交流,營造節水增糧良好輿論氛圍。
中國農科院環發所研究員龔道枝、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研究員王傳云分別就旱作農業模式創新發展和旱地玉米超深松蓄水保墑技術進行介紹,各省匯報了節水增糧推進縣項目進展。山西省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主任鄭必昭,壽陽縣縣委副書記、縣長彭超,全國農技中心節水處有關同志參加會議。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區)節水農業技術骨干,有關專家、企業代表共30余人參加了會議。
(來源:全國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