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黃淮海、東北、西北等地一代粘蟲蛾量明顯上升,黃淮海大部地區峰期早、蛾量高,東北多點田間查見二代卵。結合天氣條件和作物種植情況,預計二代粘蟲全國發生面積3500萬畝,總體中等程度發生,局部蛾量高、降水豐沛區域局部會出現高密度田塊,發生為害盛期為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
一代粘蟲發生輕、殘蟲量低
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麥區一代粘蟲有蟲面積為403萬畝,比2023年減少19.2%,屬于輕發生年份;除湖北麥區中等程度發生外,其他地區麥田平均每平方米蟲量僅0.3頭,比2023年減少40%。全國防治或兼治面積769萬畝,防治后殘蟲量較低,平均每平方米0.2頭。
黃淮海地區峰期早、蛾量高,其他地區蛾量較低
5月下旬以來,各地陸續出現一代成蟲誘蛾高峰,與常年同期相比,南方地區、東北地區蛾量較低,但黃淮海地區呈現峰期早、蛾量高的特點。
各監測點高空測報燈一代成蟲累計誘蛾量,廣西宜州700頭,廣東高州85頭,湖南江永104頭,陜西興平4008頭,山西萬榮13頭、芮城116頭,北京延慶204頭,吉林長嶺6頭,黑龍江雙城32頭。其中,黃淮海地區陜西興平、北京延慶同比分別增加56倍、50倍,其他監測點與常年同期持平或偏低。
5月底至6月初,河南、山西、河北等黃淮海地區多個監測點普通測報燈下同期出現蛾峰,較常年提前5天左右,且蛾量明顯高于常年或去年同期。其中,河南沁陽、鄲城、淮陽區、長葛、安陽等地峰日為5月27—29日,峰日蛾量180—450頭,峰期累計誘蛾量為500—2000頭;山西峰日為5月26日—6月1日,全省有3個監測點峰期累計誘蛾量大于200頭;河北峰日為5月28日—6月2日,全省有12個監測點峰期累計誘蛾量為100—1000頭,有8個監測點峰期累計誘蛾量為1000—4000頭,而常年(去年)同期無明顯蛾峰。此外,江淮地區普通測報燈和性誘捕器誘蛾量較低,其中江蘇全省12個監測點5月下旬以來累計誘蛾量837頭,高淳區測報燈峰日蛾量高74頭,鹽城性誘捕器峰日蛾量高79頭。
東北地區誘蛾量總體較低。5月份以來普通測報燈累計誘蛾量,內蒙古托克托縣、達拉特旗60—80頭,遼寧彰武、建平分別為41頭、30頭。吉林各監測點性誘捕器累計誘蛾量一般為5—31頭。黑龍江20個縣262臺監測設備誘到成蟲,平均單臺累計誘蛾量65頭,接近常年同期。
東北地區田間見卵
自5月底以來,東北地區多點田間見卵。其中,內蒙古通遼市3個旗縣10個谷草把累計誘卵85.5塊,比去年同期高48.7%,其中科左后旗10個谷草把高誘卵19塊、卵粒數高240粒;遼寧建平10個草把累計誘卵6塊,平均卵粒數55粒;吉林九臺、公主嶺、磐石、永吉累計誘卵21塊,平均卵粒數101粒,九臺高卵粒數525粒。
天氣條件對華北東北等地粘蟲發生有利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6月份玉米主產區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西北地區東部降水偏多,對二代粘蟲的發生為害有利,東北南部、華北東部、黃淮東部等地降水明顯偏少,對其發生有不利影響;未來10天,華北北部、內蒙古東部、東北地區大部等地累計降水量有15—40毫米,局地超過50毫米,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3—7成,局部偏多1倍以上,對一代成蟲的持續遷入以及二代卵和幼蟲的孵化有利。
鑒于粘蟲成蟲遷飛能力強、低齡幼蟲為害隱蔽的特點,各地要認真做好成蟲種群發生動態監測,同時做好谷子田和雜草多的玉米田卵和幼蟲系統調查,尤其是前期集中遷入的黃淮海地區要特別提高警惕,防止出現高密度集中為害。
(來源:全國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