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上午,山東省臨邑縣翟家鎮“噸半糧”核心區內,一架大功率無人機呈“之”字形盤旋在一片麥田上方。地頭上,種糧大戶段希林兩手緊握操縱器,盡量保持噴灑均勻。“麥苗‘兩葉一心’了,控旺轉壯得跟上,只要用心種糧,穩定實現‘噸半糧’是早晚的事兒。”作為德州連續兩年的“糧王”,段希林信心十足。
此時,在德州市“噸半糧”創建暨現代水網建設新聞發布會上,德州田衛東宣布:通過2年多探索實踐,德州“噸半糧”產能創建取得階段性成效,今年德州102萬畝核心區地塊達到創建目標。
2021年9月,德州啟動“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提出力爭用5年時間,建成128萬畝的全國大面積“噸半糧”核心區。去年,61.8萬畝核心區地塊達到創建目標,今年又有了新突破。田衛東表示,“糧王大賽”貫穿“噸半糧”產能創建始終,目的是讓種糧食既有收益、又得榮譽,讓農民體會到“種地也是體面的職業”。而隨著“噸半糧”創建工作的持續推進,“糧王”段希林和他的糧田還發生了幾個變化。
變化一,“小白龍”變成滴灌帶。經鎮上協調,段希林的600畝地大部分已成方連片,因處于“噸半糧”核心區,政府出資全部鋪設了滴灌帶。剛剛結束不久的小麥冬灌,他嘗到了“甜頭”。“以前用‘小白龍’澆水,一個人一天澆四五畝;現在打開電磁閥,一個人能澆500畝,省工、省時、省錢。”
這個“甜頭”的來源,是德州正在推進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德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孫豐勇介紹,德州已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772.7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1%以上,入選全國首批、山東省整地市級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同時,德州在全省率先實施全域水系連通工程,去年以來,共實施治理河道、改造灌區、建設數字孿生等重點水利工程95項。
變化二,播種機換成新款。今年秋玉米的高產,段希林為縣里補貼的新型汽式播種機“記了一功”。“一根‘鏤腿'2萬塊錢,能買3臺普通播種機。”記者采訪當天,段希林給這臺價值8萬元的播種機做保養,引來很多農戶“圍觀”。“播種均勻,深淺一致,苗齊苗壯。”他給大家解答疑問的同時,還普及起種糧知識,“玉米播種要’大小行‘,80公分、40公分交替,更透光、透氣,莊稼長得好。”
變化三,“藏糧于技”更精準。“冬前鎮壓的時機一定要把握好,抓住上凍前一兩天。”“控旺轉壯調節劑要根據天氣和土壤墑情來定,氣溫高、地力好就多噴點。”……“噸半糧”產能創建2年來,段希林一直使用各級農技專家推薦的種子,還跟他們學到了很多種糧新技術。在德州,像段希林這樣的“新農人”還有很多,全市共有黨支部領辦合作社2635個、家庭農場9768個、種糧大戶4466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成為種糧主力軍。
為創建“噸半糧”,德州建立合力抓糧機制,層層設立書記“指揮田”,落實現代種業提升、增產技術模式集成推廣等“六大工程”,以及良種、良田、良法等“六統一”技術。“德州探索單產具備’噸半糧‘生產能力的技術模式,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具體實踐。”全國農技中心總農藝師王積軍表示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