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深秋,中稻收割工作收尾,蜀鄉田野轉眼又成了再生稻的“天然舞臺”。
縱觀我國悠久的稻作歷史,再生稻總有一席之地。頭季水稻割畢,稻樁上休眠的腋芽,在一定的光、溫、水、養分條件下,重新萌發,約兩個月后就能成穗。
這種蘊含勞動智慧的“一種兩收”的水稻栽培方式,一度為光溫條件“一季有余,兩季不足”的地區,增加糧食增產“解題新思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再生稻。四川稻區一直以來重視再生稻生產和研究。
今年,四川憑借550萬畝蓄留面積,繼續穩坐全國乃至再生稻生產交椅。從戰爭時期的“緊急增產工具”,到如今的“糧食”,四川再生稻發展走過了怎樣的歷程?
回 望
崢嶸歲月風起稻花香
任何一部歷史,都有難以磨滅的“閃光瞬間”——四川再生稻發展也不例外。
時間回到1937年。四川大學農學院(四川農業大學前身)楊開渠教授正式提出一年之內的緊急增產計劃——再生稻種植,以期緩解抗戰嚴峻形勢下的糧食危機。
據四川農業大學教授任萬軍回憶,楊開渠教授是世界上早系統研究再生稻的學者。根據他的建議,再生稻率先在四川地區試植,然后向長江流域推廣。據統計,1941年到1945年,再生稻在四川推廣50余萬畝,產量達3000余萬斤。
1991年,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孫曉輝主持的“雜交中稻培育再生稻的研究和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雜交水稻的推廣和水稻栽培技術的進步,使再生稻研究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四川“雜交中稻+再生稻”的新種植制度就此落地。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四川再生稻面積達到400萬畝以上,一直在全國保持領先。”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馬均如數家珍。1999年,自貢市富順縣再生稻有收面積達35.91 萬畝,總產達 5.19 萬噸,從此成為全國再生稻總產超1億斤的縣份。
進入新世紀后,再生稻粒芽肥技術等方面的改進,讓再生稻產量水平“更上一層樓”。三年前的秋天,富順縣領導前往湖南農科院拜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匯報該縣再生稻情況。袁隆平院士現場題下:“富順,再生稻之鄉。”
沉淀
技術累積引增產質變
在馬均看來,作為國際上率先開展再生稻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和早實現再生稻大面積推廣應用的省份,四川目前仍是我國乃至世界再生稻規模大的地區,在再生稻生物學和栽培技術方面的開拓性研究結果,指引了當前再生稻基礎理論研究,許多栽培技術仍然沿用至今。
四季更迭,斗轉星移。四川省農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徐富賢研究員團隊研發出了冬水田頭季稻“底肥一道清”專用復混肥料和再生季粒芽肥施用方法,農機沉陷阻控技術和栽插規格與收割機機型匹配技術加持下,支撐了川南再生稻“頭季+再生”的“噸糧夢”。
除了在川東、川南傳統優勢產區,以及樂山、資陽、南充、遂寧等市等次適宜區大放異彩,四川再生稻還突破過去“空白區域”,為蜀鄉大地“拉”起晚秋糧食生產重要“防護網”。
去年9月,位于三臺縣建平鎮四季村的三臺縣優質糧油現代農業園區臺沃中試基地內,再生稻實驗田獲得300公斤/畝高產,打破四川再生稻“北不過金堂”的傳統認知。
去年10月,綿竹市孝德鎮金星改川西平原傳統的“一季水稻”為“一季飼草+再生稻”,將再生稻的生長期延長20天以上,以再生稻非適宜區種植條件種出550.8公斤/畝的測產好成績。
前瞻
交出更多“突破性答卷”
捷報頻傳的背后,彰顯了全省再生稻“技術不斷突破、面積穩中有升、區域不斷擴展、單產不斷提升”的強勁發展態勢。作為上述歷史性“名場面”的見證者,高級農藝師、農業農村廳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水稻科科長周虹認為大家有理由相信,四川再生稻未來還將交出更多“突破性答卷”。
“一方面,全省正根據氣候變化和育種與栽培技術的提高,不斷拓展再生稻蓄留區域;另一方面,再生稻品質研究開始走向深水區。”任萬軍告訴記者,團隊的研究論文《頭季稻與再生稻稻米淀粉結構和理化特性及米飯質構特性的差異》在國際農林科學主流學術刊物《食品凝膠》發表,從淀粉精細結構的角度揭示了再生稻稻米好吃的原因,為優質再生稻品種的選育和栽培技術的改良提供了新思路。
橫向對比,四川再生稻在單產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往年種植水平看,全省再生稻平均畝產140公斤左右。“在其他省份的高產區域,再生稻大面積畝產能夠達到400公斤以上。四川再生稻大面積提升畝產還有很大潛力。”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說。
只有解決了機械化問題尤其是機械化收割問題,再生稻才有更大前景——這已成為業內共識,不僅是四川再生稻生產進步的破題點,也是全國再生稻產業的重難點。
四川各地如何為進一步做優再生稻優勢特色產業各出奇招?全省正如何以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產量品質協同,在新一輪科技變革浪潮中站穩再生稻生產“梯隊”?即日起,本報將推出《再生稻上新!讓“天府糧倉”更豐盈》系列報道,通過記者行走,遍訪種植戶、專家、農技推廣部門,為四川再生稻發展深度“畫像”,近距離觀察再生稻如何“再生金”、助力“天府糧倉”更豐盈。
(來源:四川農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