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戰略部署,為我們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建設現代化新重慶,艱巨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重慶緊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等戰略部署,謀劃推動三農工作,突出穩進增效、除險清患、改革求變、惠民有感工作導向,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新重慶建設的基本底線,以實施“四千行動”為抓手,加快探索具有重慶特色的城鄉融合推動山區庫區現代化和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努力在農業強國建設中展現重慶擔當、作出重慶貢獻。
聚焦改造農地,
深入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
重慶有2800多萬畝耕地,地塊細碎、耕地資源稟賦較差,要在“巴掌田”里端穩飯碗,實現“一方水土養得起一方人”,必須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優先位置。重慶立足“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現實,深入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力爭到2027年改造提升“宜機宜耕、能排能灌、高產穩產、旱澇保收”農田1000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以上,耕地質量等級達到4.5等以上,建成區農田宜機化率達到100%。
為此,重慶堅持高標準投入,多措并舉統籌中央農田建設補助資金、市級專項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用于項目建設投入,將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提高到每畝4240元,2022年率先啟動實施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示范項目57.8萬畝。堅持高質量建設,把“建管用”一體化思維貫穿建設全過程,按照“以用定建、缺啥補啥”原則實施“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全程機械化”主要工程。完善高標準農田長效管護機制,構建政府、經營主體、集體經濟組織共同參與的多元管護格局,做到工程設計、產業規劃、產業運營“三同步”一體推進,并引入企業等參與建設運營。堅持高效益產出,以土地經營權流轉為基礎,以規模利用為手段,以農田綜合種養為目標,實現“一田多產、一水多用”。同時,兼顧成本和收益,利用獎補資金、新增耕地收益、土地流轉溢價、項目經營收益等歸還專項債利息。
聚焦提升農業,
深入實施千億級生態特色產業培育行動
重慶屬丘陵山區,立體氣候明顯、農業品種資源豐富,做好“土特產”文章大有可為。重慶深入實施千億級生態產業特色培育行動,把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作為重要支柱產業來抓,組建專班、明確專人、安排專項,力爭到2027年形成5000億級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明確“34567”工作路徑。“3”即重點推動企業上規、上云、上市“三上”,著力降要素成本、降物流成本、降營銷成本“三降”;“4”即重點打造100家領軍企業、100家高成長性企業、100家綜合服務確保企業、100家技改企業,扎實推進簽約、開工、竣工、技改“四個一批”項目;“5”即培育50家上市后備企業;“6”即實施食品、種養基地建設、品牌建設、平臺建設、園區建設、“頭羊計劃”等6個專項;“7”即推動糧油、肉蛋奶、果蔬、休閑食品、預制菜、火鍋食材、中藥材等7個重點產業鏈提檔升級。
突出抓好四個重點。著力壯大龍頭企業,引進一批食品及農產品加工領軍型和骨干型“鏈主”企業,加快企業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支持其掛牌上市。著力延伸加工鏈條,做優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推動全鏈條融合發展,健全聯農帶農利益共享機制。著力建設加工園區,爭創一批重點產業園區,建設一批市級示范園區,培育一批區縣特色加工園區。著力推動技術創新,推動“產學研推用”一體化發展,建立完善科技創新平臺,抓好質量品牌建設。
全面打造良好生態。圍繞構建完整產業鏈、高效供應鏈、協同創新鏈、緊密利益鏈的目標,全力打造要素成本低、政策支撐強、物流配送快、市場活力足、企業服務優的產業集群發展環境。優化營商環境,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完備制度確保體系,全面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打造更優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創新環境。完善扶持政策,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支持相結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出臺支持三產融合發展“黃金十條”政策。強化要素確保,加大用地支持、用能支持、物流支持和通關支持力度。
聚焦富裕農民,
深入實施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行動
重慶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年均增長8.6%,但農民收入額還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城市居民收入額差距仍然在擴大。為應對這些困難和挑戰,重慶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積極實施千萬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行動,力爭農民收入到2027年達到2.79萬元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3∶1。
一是強村富民促增收。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將防止返貧監測范圍提高到8000元,壓緊壓實工作責任,實現應納盡納、應幫盡幫。集成推進農村“三變”改革、“三社”融合發展,探索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五合一”模式,盤活村級集體經營性資產,不斷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二是就業創業穩增收。在全國率先探索建立“巴渝工匠”鄉村驛站,打造“邊城秀娘”“忠橙電商”“寧河巧姐”等鄉土技能人才品牌,培育“云陽面工”“大足雕客”等特色勞務品牌,帶動農民就地就近就業。開展農民工技能培訓、以工代賑、拓展就地就近就業崗位。三是惠農支農保增收。進一步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探索惠農補貼長效機制,創設種糧大戶補貼,對50畝以上大戶每畝補貼230元。推行稻谷、玉米、馬鈴薯完全成本保險,每畝保額分別提高500元、500元、640元。四是黨建助增收。開展黨建統領扶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行動,實施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工程,大力提升基層黨組織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謀劃推動鄉村發展、帶領農民增收致富能力,持續健全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真正讓農民得實惠。
聚焦建好農村,
深入實施千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創建行動
重慶農村面積占全市的95%,行政村11231個(含涉農社區),鄉村建設任務艱巨繁重,各區縣農村建設情況也不平衡。我們立足重慶實際,堅持以點帶面、示范,學習推廣“千萬工程”經驗,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桃花源”,帶動全市鄉村面貌整體提升,實現鄉村全面發展。
充分組織發動群眾。聚焦“把農民組織起來”這個關鍵,融合推進鄉村建設與鄉村治理,形成美麗鄉村與善治鄉村的有機統一。支持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優化實用性村莊規劃,合理確定村莊布局和建設邊界,完善村鎮規劃管理“一張圖”,嚴禁違背農民意愿撤并村莊、搞大社區,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設牌樓亭廊“堆盆景”。
持續改善人居環境。統籌實施農村基礎設施“五網”建設、縣鄉村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三個革命”深化提升、“四治融合”鄉村治理、鄉村人才支撐“五大工程”;加快補齊公共基礎設施短板,持續抓好農村廁所、垃圾、污水“三個革命”,深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和愛國衛生運動,有序推進“五清理一活動”;深入抓好農村移風易俗,增加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扎實抓好試驗示范。出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創建標準,每年召開一次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現場會議加力推進。統籌推進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建設,開展市級鄉村振興示范鎮村建設中期評估,開展鄉村建設與鄉村治理融合試點,加快形成以點帶面、示范機制。今年將示范創建獨具巴渝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07個,力爭到2027年建成1000個。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