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好全國棉花及新疆特色農作物病蟲害監控工作,宣傳推廣監測預警與綠色防控新技術,提升農作物病蟲害可持續治理水平,7月11-13日,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在新疆庫爾勒共同主辦了2023年棉花及新疆特色農作物病蟲害監控技術培訓班。
本次培訓班是在連續13年舉辦棉花病蟲害監測防控技術培訓班的基礎上,根據全國棉花主產區的產業新形勢、防控新要求進行的一次轉型升級,主要有三大特點。
一是培訓內容拓展,符合主導產業協調發展的實踐要求;谛陆G洲農業生態區內糧棉、果棉混作,病蟲害多寄主轉移危害、威脅日益嚴峻的背景,將涉及作物由單一的棉花拓展至小麥、林果、設施蔬菜等特色作物,技術類型由傳統的測報防治單項技術拓展為預測預報、遙感監測、檢驗檢疫、精準施藥、害蟲生態調控、天敵保育等全鏈條綜合技術,培訓內容更加豐富、更接地氣,突出反映了監控技術研究的前沿進展和應用的實際效果。
二是培訓形式創新,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統一、互驗證。室內培訓邀請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山東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新疆農科院植保所、南京農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新疆農業大學、石河子大學等8家科研教學單位的12位專家進行專題報告,做到了講原理深入淺出,講措施簡單易行,F場觀摩在國家農業技術集成創新中心創建的技術集成示范基地(庫爾勒基地)進行,學員們參觀學習了重大病蟲害災變規律解析、精準監測預警技術、區域性防控關鍵技術、性評價技術、無人機精準施藥等試驗示范現場和可見成果,共同見證了智能化監測設備現場比試和結果公布全過程,做到了講技術有現場展示,講標準有實效驗證。
三是線上線下結合,促進培訓效率與宣傳效益雙提升,F場培訓抓住關鍵區域,主要針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新疆兵團農技推廣系統的測報、防治技術負責人,共70余人,讓他們在報告現場學、在田間地頭學,了解掌握新鮮直觀的技術進展。網絡培訓面向全國各地,通過騰訊會議、中央農廣校云上智農平臺直播間等互聯網公共平臺實時播放,來自各省、市、縣植保(植檢、農技)站(總站、中心)、棉花產業技術體系試驗站等植保技術人員以及種植大戶和新型經營主體,共計1.6萬人線上實時參加,且培訓視頻可鏈接轉載、可重復播放,進一步擴大了受眾范圍、提升了輻射持久力。
參訓人員和廣大聽眾紛紛表示,此次培訓內容豐富、技術實用,達到了即學即用、反復受用的效果,建議今后進一步拓展培訓內容、提高培訓頻次,從而更好滿足基層植保技術人員和種植大戶的實際需求。
(來源:病蟲害測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