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立足重慶耕地資源稟賦條件、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的重要舉措,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主攻方向。我們要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準確把握其內涵要義和建設重點,為夯實現代農業發展基礎、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貢獻重慶力量。
充分認識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的重要意義。高標準農田是立足于國家藏糧于地戰略,確保糧食的壓艙石。首先,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是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筑牢糧食底線的有效途徑。重慶耕地資源稟賦較差,“巴掌田”“雞窩地”占比高,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1/3,已建成的約1000萬畝高標準農田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要實現“一方水土養得起一方人”,在“巴掌田”里端穩飯碗,必須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優先位置,綜合改造提升農田基礎設施,夯實糧食根基,為端牢“中國飯碗”作出重慶貢獻。其次,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是穩定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的關鍵之招。要切實扭轉全市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不高的被動局面,必須把加快耕地數量質量雙提升作為重要任務,統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與耕地質量建設,同步推動撂荒耕地治理、新增耕地挖潛,有效控制“非糧化”,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夯實資源基礎。再次,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是加快農業農村經營機制探索創新,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的基礎支撐。通過“四改一化、三到位”,集成“田園美+產業美+村莊美+生態美”,實現丘陵山區農業生產邊際條件根本性轉變,推動農業規模化生產,帶動產業鏈、利益鏈和改革鏈發展,推進整個農業生產關系的變革,推動農業全面升級,實現農村農民共同富裕。
準確把握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的目標和關鍵。目標明確,才能定位好前進的方向。一是明確任務目標。到2027年,改造提升達到“宜機宜耕、能排能灌、高產穩產、旱澇保收”標準的農田1000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以上,耕地質量等級達到4.5等以上,建成區農田宜機化率達到100%,旱地收益逐步達到3000元/畝以上、水田收益逐步達到5000元/畝以上。2023年統籌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200萬畝。二是抓好關鍵環節。切實抓好“投、建、用、管、還”五個關鍵環節。“投”,就是統籌中央農田建設補助資金、市級專項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用于項目建設投入;“建”,就是按照“以用定建、缺啥補啥”原則實施“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全程機械化”主要工程;“用”,就是以土地經營權流轉為基礎,以規模利用為手段,以農田綜合種養為目標,實現增收穩糧;“管”,就是建設和運營全鏈條管理;“還”,就是利用市區(縣)獎補資金、新增耕地收益、土地流轉溢價、項目經營收益等歸還專項債利息。
加快實施千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行動的重點舉措。一是實施高標準農田“四改一化”工程。改大上,靈活運用拆田坎、小改大、零改整等措施,實現耕地集中連片。改水上,打好到田間地頭的溝渠建設與大中型灌區和農村水網建設“組合拳”,防止水土流失,實現能排能灌。改路上,搭好進出接口,做到相鄰田塊之間、田塊與道路之間銜接順暢、互聯互通。改土上,結合建設前土壤檢測結果,布局耕地質量提升工程,改良土壤,提高耕地質量,實現瘦土變肥土。全程機械化上,推動“地機相適”“機藝協同”。二是實施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制定完善灌區建設規劃,有序實施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加強農業節水改造,健全完善灌區量水測水設施,提升渠首工程引水能力、渠系結構和輸水能力,推行噴灌、微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增強農業生產能力。三是實施土壤質量保護和提升工程。加強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開展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成因排查。持續深化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四是實施耕地保護補充和質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耕地保護“人防+技防”動態監測預警機制,加強耕地動態監測監管。積極增加高標準農田項目的地力提升投入,開展耕地質量全要素綜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