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在關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01626號(農業水利類131號)提案答復摘要中,農業農村部指出,持續加大對雜糧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優化雜糧產業布局。
農業農村部表示,近年來會同相關部門持續加大對各類雜糧生產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切實提升雜糧產業組織化程度。
一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立足優勢產業基礎,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隊伍,支持龍頭企業以標準、品牌和資本為“集結號”,帶領廣大農戶共同發展。截至2021年底,共培育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959家,其中以雜糧為主要原料或產品的企業達40家。
二是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截至2022年3月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達222.2萬家,其中包括雜糧種植在內的種植類合作社近110萬家。2021年,推介了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榮盛達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坡地雜糧全產業鏈等一批典型案例,示范帶領更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雜糧產業組織化水平。
三是積極打造雜糧全產業鏈。印發《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聚焦規模化主導產業,圍繞建設標準化原料基地、發展規模化綜合加工、搭建體系化物流網絡、促進數字化轉型升級等方面開展農業全產業鏈建設,補齊產業發展短板。開展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和典型縣建設工作,西藏自治區青稞全產業鏈、山西省清徐縣高粱全產業鏈分別被列入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和典型縣建設名單。
農業農村部還提到,近年來會同相關部門,持續加大對雜糧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財政支持。實施農業產業融合項目,2018年以來累計安排中央財政資金超過8億元,支持河北、山西、內蒙古、西藏、陜西等省(自治區)建設了以谷子、高粱、青稞等雜糧為主導產業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4個、農業產業強鎮17個。
二是加強保險保障。2019年,財政部開展中央財政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的以獎代補試點,在省級及省級以下財政至少補貼35%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補貼30%、對東部地區補貼25%,各地可按照自主自愿原則開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2021年修訂的《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明確,自2022年起對中西部地區,在省級財政保費補貼比例不低于25%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對糧食作物等種植業物化成本保險保費的補貼比例由40%提高至45%,進一步加大對種糧農戶的支持力度。
農業農村部指出,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持續加大對雜糧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優化雜糧產業布局,推動解決雜糧產業和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有序推進產業科技創新,提升雜糧全產業鏈發展水平,發揮好雜糧產業對保障國家糧食、帶動主產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作用。
(來源:土地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