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來,東北部分地區遭遇持續低溫陰雨,水稻生長遲緩、分蘗偏少。當前,水稻進入分蘗盛期,據天氣預報未來10天東北地區累計降雨50—100毫米,對水稻分蘗和曬田極為不利。針對當前生產形勢和氣象條件,要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的思想,以“科學灌溉、合理施肥、防治病蟲、預防低溫”為重點,強化“三促兩防”,促分蘗、促灌漿、促早熟,防病蟲、防低溫,精細田間管理,確保東北地區水稻豐產豐收。
(一)加強水層管理。分蘗期水層管理要以淺為主,一般保持5厘米左右淺水層,提高地溫,增強土壤通透性,促進分蘗發生;低洼和排水不良地塊以淺濕交替管理為主,防止長期積水。在高溫干旱、大風天、地勢高、水質差、施肥期等特殊情況下要多灌水。達到要求莖蘗數后適當曬田。孕穗期以間歇灌溉為主,使土壤與空氣直接接觸,增加表層根系獲氧量,提高根系活力,增加養分供應,達到以水調肥、以水調氣、以氣養根、以根保葉的作用。在確保機械收獲作業前提下,盡量延遲斷水時間,一般在抽穗后35天后停止灌溉。
(二)科學合理施肥。合理施好分蘗肥,做到氮、磷、鉀平衡配施,確保水稻在有效分蘗期內達到足夠莖蘗數。插秧晚、長勢差、莖數不足的田塊,要在6月底前施一次分蘗肥。注重施用穗肥,尤其是有效穗數不足的地塊,要根據水稻生長發育進程,在孕穗期施入尿素3公斤左右、硫酸鉀4—5公斤。當抽穗后葉色較孕穗期淡時要追施粒肥,確保上三葉的葉色漸深,一般畝施用尿素2公斤、硫酸銨5公斤。
(三)加強病蟲防治。加強病蟲監測預警,根據天氣變化適當增加調查頻次,及時掌握病蟲發生情況。強化水稻條紋葉枯病、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二化螟、稻飛虱等重點病蟲害防控,大力推行規模化專業化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減少農藥用量,有效減輕病蟲害造成的產量損失,確保水稻穩產增產。
(四)防低溫促早熟。堅持防低溫、促早熟、奪高產。特別是東北北部和東部寒地稻作區,障礙型冷害發生頻率高,應引起足夠重視。根據天氣情況,提前做好準備,通過水肥調節使水稻生殖生長敏感期盡可能避開低溫,如在花粉完成期遇17℃以下低溫,灌深水護苗,減少空殼率。在齊穗、灌漿期可選用磷酸二氫鉀和尿素,適當添加硼肥混合噴施,或同時噴施促早熟調節劑,提高結實率和千粒重。
(來源:農業農村部水稻專家指導組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