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絲黑穗病是玉米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一些玉米品種的抗病性不強或致病菌的變異以及連續重茬栽培等原因,造成玉米絲黑穗病發生,而且個別年份,個別地塊發生較重,病株率達30%,嚴重影響玉米產量。
玉米絲黑穗病的癥狀
玉米絲黑穗病的典型病癥是雄性花器變形,雄花基部膨大,內為一包黑粉,不能形成雄穗。雌穗受害果穗變短,基部粗大,除苞葉外,整個果穗為一包黑粉和散亂的絲狀物,嚴重影響玉米產量。
玉米絲黑穗病的發生原因
絲黑穗病原菌可存活多年,一般通過土壤、糞肥和種子進行侵染和傳播,1年侵染1次,發病輕重主要由土壤中菌量、品種抗性和環境條件決定。
1、玉米多年連作
在玉米的主生產地,栽培面積大且非常集中,無法倒茬輪作,有的地塊連續多年乃至十幾年種植玉米,導致土壤中菌源大量積累。由于土壤中菌種的數量已經超過接種鑒定時的菌種數量,一些抗絲黑穗病的玉米品種在田間也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病感。
2、品種選育不當
在田間菌源富集的情況下,如果品種具有良好的抗病性,絲黑穗病一般也不會暴發。但也正是因為多年病害發生較輕,人們忽視了玉米絲黑穗病暴發的危險性,使得一些感病品種推廣面積逐漸擴大,并在絲黑穗病發生區域種植,為病害發生埋下了隱患。
3、氣候因素
常常發生春旱地區的農民習慣搶墑早播,播后若遇階段性低溫則會延長種子萌發后在土壤中的滯留時間,進而提高病原菌的侵染概率。另外,玉米絲黑穗病以散落在土壤中的冬孢子越冬,冬季若出現暖冬現象,病原菌的越冬基數就會增高,從而增加了翌年種植玉米的感病概率。
4、藥劑使用不當
正確選用種衣劑能夠有效地降低玉米絲黑穗病的為害,防效一般可達80%以上。但由于目前玉米種衣劑種類繁雜,大多數不含有對絲黑穗病具有防治作用的殺菌劑成分,而農民在選擇時往往只注重價格而盲目購買。同時,由于缺乏相關的科學知識,不正確地使用種衣劑也會導致防治效果不佳。
5、栽培管理不到位
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發病田中病株未能及時拔除并運至田外銷毀等都會造成病原菌的大量積累。此外,種子質量不好、生活力低以及播種過深都會延長出苗時間,從而增加侵染機會。
玉米絲黑穗病的防治措施
對絲黑穗病的防治主要采取以種植抗病品種為中心、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防治措施。
1、推廣抗絲黑穗病的玉米品種
不同的玉米品種對絲黑穗病的抗性也存在顯著的差異,種植抗病品種是長期控制絲黑穗病的經濟有效的方法,即使在病害嚴重發生年份,具有穩定抗性的品種的發病率一般也低于10%。因此,要嚴格控制感病品種在生產上的應用,對于絲黑穗病抗性較差但其他特性突出的品種必須嚴格限定推廣區域,明確劃定非推廣地區。
2、應用藥劑防治
目前,可采對玉米絲黑穗病具有防治效果的種衣劑或殺菌劑進行拌種防治。市場上防治玉米絲黑穗病的種衣劑主要含有戊唑醇、苯醚甲環唑、烯唑醇、三唑醇、三唑酮等成分,但是以含戊唑醇的種衣劑的防治效果、性,可以將其作為防治絲黑穗病的殺菌劑拌種防治。
3、及時清理田間病株
根據玉米絲黑穗病苗期的典型癥狀,結合田間除草,定期、定時地鏟除病菌。特別是玉米抽雄后出現典型癥狀時,為防止病菌擴散,應盡可能減少土壤中的病菌殘留。
4、進行輪作倒茬
有條件的地區可將玉米與大豆、薯類等作物進行輪作,以減少土壤中病菌數量,從而降低發病概率。重病田要實行多年輪作。
5、建立無菌種子田
種子帶菌是絲黑穗病遠距離傳播、為害范圍不斷擴大的重要因素,建立無病繁殖種基地可切斷種子的傳播途徑。
6、施用腐熟有機肥
農家常用病株喂食牲畜,而病原菌通過家畜的消化道后仍不能被完全殺死,因而,要施用腐熟的有機肥,從而減少病菌通過糞肥傳播的概率。
以上是玉米絲黑穗病發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玉米絲黑穗病是玉米發芽期侵入的系統侵染性病害,一經感病,首先破壞雌穗,發病率等于損失率,給玉米生產造成很大損失,嚴重威脅著玉米的生產。希望以上信息能給大家帶來幫助!關注微信號huobao3456tv,學習更多植保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