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棒孢葉斑病又稱褐斑病、靶斑病,近年來在許多蔬菜產區日趨加重。黃瓜棒孢葉斑病在不同條件下產生的癥狀變化多樣,因田間癥狀易與黃瓜霜霉病、細菌性角斑病和炭疽病混淆,給正確識別和防治帶來了困難。黃瓜棒孢葉斑病如何識別,黃瓜棒孢葉斑病的識別與防治技術有哪些?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了解下吧!
黃瓜棒孢葉斑病如何識別
該病主要為害葉片,多發生在黃瓜生長中、后期,由中下部葉片向上發展,幼葉發生輕,嚴重時蔓延至葉柄、莖蔓。田間癥狀可分為三種類型:
小型斑:易在低溫低濕時出現。病斑直徑0.1-0.5厘米,呈黃褐色小點。病斑擴展后,葉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圓形或稍不規則,病健交界處明顯,黃褐色,外圍顏色稍深、中部稍淺,淡黃色,葉片背面病部稍隆起,黃白色。
大型斑:易在高溫高濕時產生。病斑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5厘米,整體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葉片正面病斑粗糙不平,隱約有輪紋,濕度大時,葉片正、背面均可產生大量灰黑色毛絮狀物。
角狀斑:多與小型斑、大型斑及霜霉病混合發生。病斑黃白色,多角形,病健交界處明顯,直徑0.5-1厘米。
以上三種癥狀均可不斷蔓延發展,后期病斑在葉面大量散生或連成片,造成葉片穿孔、枯死、脫落。
與黃瓜霜霉病、細菌性角斑病和炭疽病的區別
(1)角狀斑癥狀易與黃瓜霜霉病混淆,被菜農稱為“假霜霉”、“小霜霉”,區別是:該癥狀葉片正、背兩面病斑大小相同,均可產生灰黑色霉層,病健交界處明顯且病斑粗糙不平;霜霉病病斑葉片正面褪綠、發黃,病健交界處不清晰,病斑多交集成片,病斑很平,受葉脈限制為多角形,濕度大時葉片背面有灰色霉層。
(2)角狀斑癥狀易與細菌性角斑病混淆,角狀斑葉片兩面色澤相近,濕度大時會生有灰黑色霉狀物;細菌性角斑病葉片兩面均無霉層,背面濕度大時產生白色菌膿,干后形成白痕。
(3)大型斑易與炭疽病混淆,區別為炭疽病病斑上會產生粉紅色黏稠物。
黃瓜棒孢葉斑病防治技術
(1)合理密植,及時病殘株,減少初侵染源。搞好棚內溫濕度管理,注意放風排濕,改善通風送氣性能。如清晨霧氣很大時先小口通風半小時,之后再關閉風口待陽光出來時再開風口;
(2)種子消毒:種子帶菌是該病害跨區域傳播的重要途徑。可采用溫湯浸種方法殺菌,用55~60 ℃溫水浸種15~20 min(分),并不斷攪拌,然后讓水溫降至30 ℃,再浸泡3~4 h(小時),可有效殺滅種內病原菌。或者用磷酸三鈉浸泡種子20分鐘也可以達到殺菌效果。
(3)選用抗病品種,國外該病研究的較早,生產上已有抗病品種 如 Royal Sluis Hybrid 72502,國內黃瓜由于頭等病害依然是霜霉病,對該病投入較少,隨著該病的日益嚴重,中國農科院等很多育種單位已經著手開發抗病品種,相信不久的將來就會有抗病品種面世。
(4)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閑期,棚內灌水,地面蓋上地膜,閉棚幾日,利用高溫;
(5)由于該病對乙霉威等藥劑均已產生抗藥性,可用35% 苯甲·咪鮮胺水乳劑1 000 倍液,或42.8% 氟菌·肟菌酯懸浮劑3 000 倍液等交替使用對該病進行預防和防治。
近年來,盡管寄主植物栽培時噴施了多種殺菌劑,但棒孢葉斑病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病害難以控制的原因,一方面是目前廣泛采用的連作栽培模式,促進了病原菌的連年累積;另一方面是多主棒孢菌菌株極易變異,易對多種殺菌劑產生抗性。研究發現,同一化學藥劑連續噴施3次以上的黃瓜大棚中,病原菌多主棒孢菌的抗藥性出現幾率顯著增加。
因此,在棒孢葉斑病的防治過程中一定要減少殺菌劑的使用頻率和劑量,并且注意不同作用機制的殺菌劑輪換使用,這樣才可能達到抑制抗藥菌株出現的目的。
以上就是黃瓜棒孢葉斑病如何識別,黃瓜棒孢葉斑病的識別與防治技術的相關知識。想要了解更多有關黃瓜種植技術及其他植保管理資訊,請繼續關注火爆農資招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