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物之邦,旅游之地”之稱,地處我國東南沿海,位于太湖之南,東海之濱,大陸海岸線1840公里。境內有一條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河曲折,故稱浙江。全省陸地總面積10.18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的1.06%,是面積較少的一個省份。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地貌結構為“七山一水二分田”。
浙江氣候多樣,種質資源豐富,是農、林、牧、漁各業全面發展的綜合性農區,歷史上孕育了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為代表的農業文化。主要產業有糧油、畜禽、蔬菜、茶葉、果品、繭絲綢、食用菌、花卉、中藥材等。一直以來,歷屆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業發展,積極推進農業市場化改革,深入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農業農村經濟呈現了持續快速發展的態勢。2013年,全省農林牧漁總產值2834億元,實現增加值1785億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6106元,連續29年列各省區第1位。
農業產業特色鮮明。近年來,糧食生產在災害頻發中基本穩定。高效經濟作物開發有力,蔬菜、肉、蛋等“菜籃子”產品供給充裕。2013年,蔬菜、茶葉、畜牧、水果、食用菌、蠶桑、中藥材、花卉苗木、淡水養殖、竹木等十大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近80%。茶葉、蠶繭、食用菌、蜂產品、花卉苗木等在全國占據重要位置。
農業經營機制靈活。全省農業市場化改革起步較早,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發育較為快速,工商企業、民間資本投資農業活躍,產業化經營水平較高。現有農業龍頭企業7492家,家庭農場940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7428家,社員114.6萬戶,帶動非社員農戶466.4萬戶;土地流轉面積865萬畝,占總承包耕地的45%。2013年全省工商資本投資農業150億元,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600多家。
農業外向依存度高。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農業發展空間得到有效拓展。2013年我省農副產品出口貿易額100.5億美元,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其中,農產品(WTO談判口徑)和水產品出口額排名全國第四。
農業科技支撐有力。通過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進一步提高了先進適用技術到位率。2013年底,全省水稻良種化水平達95%以上;早稻畝產415.3公斤,繼2011年后再次位居全國,比全國平均畝產高23.1公斤。通過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三品”種植基地面積1453.6萬畝;農業機械總動力2500萬千瓦,糧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3%以上。
加工流通基礎良好。農產品市場建設起步較早,農產品加工業有著良好基礎,休閑觀光農業得到快速發展,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新亮點。2013年全省年銷售收入上億元加工型農業龍頭企業638家。據對50家上規模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統計,全年實現銷售額6.7億元。省內48家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配送額達24.8億元。55個省級農產品連鎖經營試點企業目前擁有網點8510個,連接生產基地506萬畝,實現銷售額78億元。全省有休閑觀光農業區(點)2334個,實現產值140億元。
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強。堅持把管好農村集體資金、資源、資產,作為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增強基層組織戰斗力和推進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堅持政府監督和民主監督相結合原則,通過健全“三資”管理主體、推進物業建設、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加強民主理財和建立“三資”監管網絡等,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有效提升。2013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300億元以上。8844個村經濟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占全省總村社數的28.7%。建成并認定財務管理規范化縣44個、鄉鎮739個、村經濟合作社15316個。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三屆四次全會精神,切實干好“一三五”、實現“四翻番”,努力促進農業現代化持續健康發展,今后一段時期,浙江農業工作將全面貫徹落實“八八戰略”和“兩創”總戰略,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以農業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簡稱8810行動)為總抓手,圍繞提升產業發展、經營效益、質量、物質裝備、科技支撐、生態環境、政策投入、專業服務水平等8個方面目標,組織產業集聚化、產品優質化、生產設施化、經營組織化、技術集成化、手段信息化、環境生態化等8個專項行動,實施農田質量提升、農業標準化促進、農業機械化促進、現代種業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生態循環農業創建、農業服務提升、智慧農業建設、村級集體經濟壯大、農業文化創意等10項重點工程,著力打造高效生態農業強省、特色精品農業大省,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扎實基礎,為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兩富”現代化浙江作出新貢獻。